close


 


上: 調質前的球粒化組織. 下:連續爐加熱, 時間設定太短,or加熱溫度不夠高, 肥粒鉄未完全變態 (更不談擴散均勻). 為了節省高溫回火, 利用肥粒鉄與麻田散鉄巧妙的組合也可湊出指定的調質硬度. 硬度雖照顧到了, 但最佳韌性卻無法由此"變通 (or 取巧?)"的方法獲得.


正規的調質要把素材碳化物顆粒全部固溶入沃斯田鉄基地, 經擴散均勻後淬火得含碳量0.40%的麻田散鉄, (HRC 56  at 99%M). 再經高溫回火到HRC30~35, 高溫回火後不該有肥粒鉄, 所得的M上頭應有碳化物超微粒, 金相顯微鏡1000倍下看得出小黑點. 從HRC50, 45, 40 (不同比例的M)都可回火到HRC30~35, 所得韌性就是無法達到從全(99%)麻田散鉄回火到HRC30~35所得的韌性.

 

這產品要求調質硬度HRC30~35, 去年出了一兩百萬件都沒啥問題, 最近衝擊韌性卻差那麼一點點.  這金相組織: 有未變態的肥粒鉄,(平坦,白色塊狀與長條狀), 有未固溶碳化物顆粒, 代表的是加熱時間仍太短, 連肥粒鉄都還未完全變態成沃斯田鉄就落入淬火池. 有這麼多肥粒鉄存在, 衝擊韌性必然大打折扣. 以前的合格品是看不到肥粒鉄的.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吳老師 的頭像
    吳老師

    leometwu的部落格

    吳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